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 ![]() | ![]() |

製作者: |
陳彗敏 |
簡介: |
簡史 本所成立於民國86年,每年招收二年制學程一班。90年起停辦改新增設碩士班,每年招收名額為10-20人。 教育目標 培育陸域野生動物保育及經營管理所需之研究、行政、環境教育等專業人才,以持續提升國內生態保育成效。 核心能力 1.具備野生動物學及保育學之專業知識。 課程規劃 本所以中大型鳥獸之行為及族群研究和經營管理為主要發展方向,並特別重視瀕危物種復育,以及保育醫學和人文學。課程規劃以從事野生動物保育研究及經營管理所必備之知識和研究技能為訓練主軸,以建立學生對野生動物族群生態學、保育生物學、遺傳學、行為生態學、野生動物棲息地經營管理、保育人文學、自然資源調查技術、環境解說教育等課程,於理論及應用上的理解和整合。 重要教學設備 目前有生物學實驗室、動物標本室、野生動物資料收集自動化實驗室、野生動物產製品形態鑑定實驗室、分子生物實驗室、血液檢驗室、顯微鏡儀器室、準備室、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文獻中心及佔地5公頃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和沙林生命教育館。文獻中心成立系由華盛頓大學美藉退休教授(Dr. Richard Tabler),將畢生藏書及資料全數捐贈本所收藏,目前藏書三萬餘冊。收容中心擁有封閉式欄舍和廣場式放養區,目前收容近千隻各類珍稀野生動物,並以中大型哺乳類為主,除了可供行為及生態觀察研究,更是推廣保育宣導教育的重要場所。 師資 目前共有五位專任教師:教授一位、副教授一位,助理教授三位。教師均具備野生動物學、保育生物學、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及生態學相關之留美博士學位。 學生未來出路 本所學生未來就業方向,可藉由參加國家考試進入自然資源管理的相關政府單位民營組織,如林務局、國家公園、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動物園、環保署、以及大專院校各相關系所等,於該工作單位或自然保護區,擔任保育技術、教育及研發人員。或可投入民間環境保育團體,如鳥會、昆蟲園、生態調查公司、生態農場、保育團體、動物醫院、生態旅遊等機構,擔任景觀和資源規劃管理人員、解說導覽員、環境教育者、獸醫師、動物資源調查員和飼養員等相關工作人員。 |
系所網站連結: |
http://wildmic.npust.edu.tw/ |